10月28日,《广西日报》刊发文章《从“草根金融”到广西金融主力军——广西农合机构深化改革二十年观察》,回顾广西农合机构二十年改革之路,报道了广西农合机构从昔日的“草根金融”蜕变为广西农村金融主力军,聚焦其在服务实体经济、深化改革创新、强化党建引领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,呈现广西农合机构的转型路径与显著成就。
报纸版面截图
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。
今年9月,第22届中国—东盟博览会开幕式现场,迈越软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智能眼镜成为焦点——这款融合了AI交互、实时数据传输功能的设备,不仅展示了广西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实力,背后更有一段金融助力的故事。“从初创期缺乏抵押物贷不到款,到如今产品站上东盟舞台,广西农合机构的支持始终是我们稳步发展的‘定心丸’。”迈越软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常青的感慨,正是广西农合机构二十年改革的生动注脚——从2005年自治区联社挂牌吹响改革号角,到如今成为广西首家“双万亿”规模金融机构,这支曾经依靠算盘、账本、自行车的“草根金融”队伍,用二十年时间完成跨越,成长为广西金融主力军。
截至2025年9月末,广西农合机构资产总额达14543亿元、存款余额12122亿元、贷款余额8438亿元,2024年经营利润215亿元、缴税37.5亿元,较2005年分别增长17倍、22.8倍、21.6倍、53.9倍、36.8倍,存贷款增量连续多年居全区同业首位。这份成绩单的背后,是其始终锚定服务地方经济、服务乡村全面振兴、服务共同富裕、服务重点战略的初衷。
广西农商联合银行秉承“以农为本、以社为家,为党分忧、为民解困”的“挎包精神”,锚定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用占全区同业25%的存款资金,扛起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担当。
围绕服务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,广西农商联合银行精准布局,设立9家科技支行,针对性推出“科创贷”“专利贷”等产品,破解科技型企业“轻资产、缺抵押”的融资难题。例如迈越软件,早在企业初创期,广西农商联合银行便通过专利权质押帮其破解融资难题;企业发展壮大后,需要研发智能眼镜等新产品,该行又灵活运用“政采贷”等产品组合,累计为迈越软件及关联企业提供综合授信1.1亿元,精准覆盖技术研发到产品量产全周期需求,最终让这款AI眼镜成功亮相东博会,进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截至2025年9月末,全系统支持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524亿元,支持全区各级重点项目贷款余额235亿元。
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助力广西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
服务质效的提升,离不开数字化浪潮下的主动求变。近年来,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加速推进“1+3+10+N”金融科技战略,构建起“桂盛富民”“桂数耘”“桂盛市民云”三大平台体系;研发上线人工智能+新一代科技系统,实现科技、数据、业务三大要素深度融合。
数字化的便利,最终要惠及更广泛的领域。贵港木业产业园,近3000家林木企业依托“木业贷”实现“砍树不毁林”的可持续发展。截至2025年9月末,该行已设立绿色专营机构168家,绿色贷款余额212亿元,同比增长15.57%。在普惠金融领域,其服务同样扎实:截至2025年9月末,全系统涉农贷款余额4249亿元、小微企业贷款4512亿元、农户贷款3115亿元,均稳居全区银行业首位。
广西农商联合银行还依托五级普惠金融服务网络,在1.1万个便民服务点嵌入适老化金融服务功能。截至2025年9月末,全系统发放金融社保卡3404万张,占全区总量的60%,让养老服务真正沉到基层。
这一系列服务的背后,是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重塑。2024年,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成功组建,标志着广西农合机构改革取得重大成果。该行通过股权改造、参股市县农合机构,加速经营体制转换,为全系统深化体制改革、推进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,推动“形神兼备”的现代银行加速成型。
“组建广西农商联合银行不是简单地‘换牌子’,而是从股权关系、管理模式到服务体系的全方位重塑。”广西农商联合银行董事长罗军点出了改革的核心,该行将始终以建设“主业突出、治理完善、区域一流的强大地方金融机构”为目标,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将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。
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罗军参加中国—东盟金融AI服务共享网络发布仪式
为避免“穿新鞋、走旧路”,该行对标现代金融企业制度,制定“1+8+N”新机制111项,全面覆盖市场定位、公司治理、风险管理、科技建设等八大领域,为农合机构转换经营机制提供制度保障。同时,依托“小法人+大平台”优势,遵循“共商共建共享”原则,在全国省级农商联合银行中率先建立行业服务机制,构建起战略规划、数科支撑、风险防控等十大服务平台,为市县农合机构提供高效支撑;同步打造“一张网”管理格局,推动“行政管理”向“股权治理”转型,2024年在全国农商联合银行中率先实施“上参下”,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。
这些改革,最终转化为基层机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近年来,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先后对接中国—东盟跨境贸易金融互联互通平台、广西边境口岸互市贸易结算互联互通信息平台,归集整理边民互市、边境小额贸易各类数据信息,提高了审单、结算效率和业务办理自动化、智能化水平;与5家越南银行及1家泰国同业签订了跨境业务合作协议,有效拓宽境外清算渠道,推进人民币国际化。“以前我们县级农商行做跨境结算业务,资质有限、渠道单一。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改制组建后,业务系统不断优化,清算渠道持续拓宽,业务做起来更得心应手。”防城港东兴农商行国际业务部经理黄逸宁说。南宁市区联社三农小微部经理江春秀则感受到了降本增效的红利:“以前自己开发一套系统要花费较高成本,现在共享‘桂盛富民金融服务平台’,成本降了,功能还更全。”这个整合了信息采集、授信、贷后管理等功能的平台,让91家县级机构可直接“拎包入住”,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客户体验。
截至2025年9月末,全区农合机构贷款余额突破8400亿元,这份沉甸甸的数据,正是体制机制改革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明。
8月开海时节,北海涠洲岛的码头热闹非凡,频繁的出海让资金成为渔民们的急需品。由于岛上渔民众多、金融需求各异,作为岛上唯一一家金融机构,北海市区联社涠洲信用社推行“党员包村”制度,党员黄广帅每天拿着“e挎包”上门办理业务,有时还跟着渔民出海,只为精准了解贷款需求。“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,能帮到渔民就值得。”黄广帅说。这种走村串户的日常,广西农信人一棒接一棒,已坚持了70多年。
在广西农合机构,像黄广帅这样扎根基层的党员不在少数。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,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。广西农合机构始终坚守支农支小定位,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,持续深入“万名农信党员进万村”工程,累计选派1万多名金融专员,把金融服务直接送到村屯、社区,打通了金融服务“最后100米”,实现全区驻村覆盖率100%。
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支持糖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
当前,全系统共有党总支部1个、基层党支部1077个、党员12250名,党员占比48%;其中,四星级以上党支部738个,基层党建工作连续6年获“好”等次,今年上半年已有6家市县农合机构获评“全国文明单位”,稳居区直企业第一方阵;已在全区培育打造119家红石榴网点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贡献了金融力量。
广西农合机构始终坚持党管干部、党管人才原则,大力实施“人才强社”战略,推进“三个一千”人才引育工程、“双百双千”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工程,实施“六雁同行”人才雁阵培养计划,着力打造领军型、专业型、复合型人才队伍。截至2025年,广西农合机构高管及员工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76%、73%,98人获评高层次人才、南宁市紧缺产业青年人才,建成全国省级农信联社第二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着力建设金融人才聚集小高地。
改革没有捷径,唯有奋勇向前。站在新起点,广西农合系统将锚定“十五五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,统筹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持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,坚持本地化、专业化、差异化、特色化经营,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筑牢风险防线,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“五要五不”融入管理、治理、流程各环节,让“万亿级”金融航母的金融活水持续润泽八桂大地。
转自:广西农商联合银行
投稿请添加微信
微信号丨18172356586
微信名称丨广西企业文化建设协会通联2
